本帖最后由 那慕汗 于 2018-11-13 07:07 编辑
桓台 张连勋
改革开放初期,庄稼地里收完了地瓜、萝卜和白菜等晚秋作物,秋在忙碌中走了。菊花开放树叶飘落,迎来了立冬,进入冬季的村里人,也想着法子赚点钱,以补贴粮食高产手中拮据的状态,于是,石料厂在村西旧窑湾的土坯窝子里,安装了几台破石机,在“咔嚓咔嚓”的响声中开工了。
我村位于县城南的近十里外,并不处在山区,开石料厂只是村里的一项付业。料石来源于南部几十里外的山区,破出的石子运往村北百多里外的北镇东营胜利油田等地,卖给修路或者建设工地,换些加工费。从山上买一车料石两三元钱,加工成石子后卖出,每方石料能赚到十几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利润。可干石料厂是个既累又脏的活儿,还得忍着震耳欲聋的破石机那“咔嚓咔嚓”的响声。虽然干活的人带着防尘口罩,一天活干下来,头发上脸上,眉毛和脖子都成了白灰色,满身全是石头灰,只能看到两只忽闪忽闪的双眸,活生生的象个石头人。这每方石料赚的钱,都是出苦力放大劲挣的,想想这钱真真来的不易。
石料厂的活儿也不是人人干得,要想干石料厂的活,得选派那些善于吃苦,任劳任怨,不嫌脏不怕累又老实巴交的中年汉子去干,猴精的人不想干这活,就是想干石料厂也不能用他。必竟,这石料厂是村里的摇钱树,“咔嚓咔嚓”响的几年干下来,村集体有了钱,竟然买上了第一台“东方红”链轨拖拉机,以后又陆续购买了两台轮胎式50拖拉机,以后又买上了两台货运汽车拉石料。几台拖拉机,农忙时在农田里又耕地又播种,省工又省力,减轻了人们在庄稼地里的劳动强度,村民们初次尝到了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力。冬闲时链轨车干推土的工程,50拖拉机和汽车则是拉石料跑运输赚运费。
村里的石料厂,在“咔嚓咔嚓”的响声中,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响应当时国家倡导的,“来料加工,两头在外”的政策。当时,改革开放较快较早的东南沿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大力发展乡镇村办企业,搞来料加工贸易,原料和产品两头都在国外。他们率先富起来,为全国提供了典型经验。当时,村里办石料厂,也是学习东南沿海的经验,在不靠山不沿海的黄土地上,办起来料加工的村办企业石料厂,将赚的钱为农业服务,这叫做以工补农,以付养农。在当时,我村成了当地率先创办村办企业的典型,以工补农,以付养农的先进村。
我的家就住在村西南,那石料厂“咔嚓咔嚓”的响声,响切在改革开放初期冬日的西北风里。声声破石机的叫响,夹杂着那脏人石头粉,弥漫在村西的上空。“咔嚓咔嚓”响的破石机,“震醒了”第一批带头致富的村里人。也是从那时开始,村里的人开始农闲时外出务工赚钱,开始购买运输车辆,跑起了长途运输,开始购买挖掘机装载机,承揽起了土木工程。村里的人有了钱,老屋也不断地拆旧翻新,土坯麦秸屋,变成了砖瓦到顶安装玻璃大门窗的新房子。村里人逐步过上了好日子。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村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咔嚓咔嚓”的响声和粗老笨脏的石料厂,早已消失在往日的岁月里。村里的土地都被县经济开发区征用,有的人办起了自己的企业,村里人大多都成了开发区企业的蓝领工人,月月拿工资,年年分口粮款。村里户户通了自来水,家家装有太阳能。冰箱电视洗衣机,电饭煲煤气灶,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和城里人没啥不一样。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城里买上了楼房,成了城里人。买上了小轿车,成为有车一族。农民的小康日子,真象白糖里又拌上了蜂蜜。
初冬,我站在村口,仰望着慰蓝色的天空,改革开放后的我们村,在我眼前如波涛荡漾,将过去的岁月放入沧海,这个曾经汹涌而至的平原小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也坦荡入流。此时,我用眼睛切割着原野上慢慢来临的夜,似乎,隐约听见了村西那旧窑湾里“咔嚓咔嚓”的声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