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原单位的好友小聚。席间,一位资深博山美女的祝酒词,让我感觉温馨满满。她说,无论现在你身处何方,身居何职,请不要忘记,博山就是你的家。那一刻,家的感觉油然而生,温暖的记忆涌上心头。
初来博山那年,妮妮六岁,读小学一年级。 清晰地记得那个冬天,大早送她去学校后,便急匆匆往单位赶。下午放学一刻,妮妮脖子上那条干净显眼的红领巾,让我有些惊讶。在妮妮断断续续地叙述中得知,因为早上走得太急,忘记了戴红领巾。胆小的她进入了校门后怕老师责罚,又跑出校门找妈妈。找不到妈妈的妮妮,在校门口急得直抹眼泪。恰巧被一位送孙子上学的老奶奶发现,问清缘由后在学校旁边的小卖部给她买了一条新红领巾,让她踏踏实实地进了校园。后来,我问遍了校门口所有的类似妮妮口中的老奶奶,却以遗憾而告终。那个穿红色棉袄的老奶奶,成为了妮妮一生中,对博山这座“陌生”小城最最美好的印象之一,也一下子拉近了我与这座山城的心距,打消了自己无依无靠的落寞与孤寂,让我打心底里有了家的感觉。
两年前,我的家乡沂源也开通了火车。在家人的期盼与动员中,我也曾激动地有过举家返乡的心思。毕竟,接近不惑之年的我,更渴望去体验那种与亲人近在咫尺的天伦之乐。可最终,我还是放弃了这个举动。
算起来,在博山已整整生活了11年。虽然自己,对博山的很多大街小巷依然陌生,嘴上也一直觉着,自己顶多算是个博山边缘人。可是又不得不承认,我的思想,我的心,包括我的胃,都在与岁月的磨合中,深深地烙上了博山印记——话语里增添了一点博山的口音,会在不经意间给别人介绍正宗的博山菜肴和博山特产,会推荐好友去爬博山独具特色的山川,会在知道博山上了中央电视台后第一时间在朋友圈转发,会在别人提到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博山站时,认真地竖起小耳朵……
筵席散去。我放弃了打车回家的念头。一个人,静静地漫步在熟悉的巷道。巷道两旁带有浓郁节日色彩的阑珊灯火让我感到惬意和心安。冷风中,伸出双臂拥抱这座美丽的城。夜色中,我大喊:心安处,便是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