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和弦
桓台 张爱红
每次的感冒狂潮来袭,首当其冲的是家门口的医务室。
医务室很小,只有两个人。医务室设施简陋,只做简单的血糖分析,血压测量等。王兵芳是医务室主要负责人,这在行医资质证上清清楚楚地注明着。实际上王医生是名全科大夫,来就医的村民无论头疼、肚子疼、感冒咳嗽、处理小范围皮外伤,都要找王医生看一看,贪恋他的好脾气。
每天七点开门,下班时间视输液者情况而定。午饭没有正点。王医生多去父母家蹭饭,有时骑电动车去几里外市场买份快餐解决。小区人多,也有半夜出诊的机会。王医生的电话号码打印在卫生室的招牌上,已是社区公开的秘密。
每天重复一件事情,望、闻、问、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无休,节假日免谈。天天似机器人般运转,“不累?”我的问话似乎要榨出内心暗藏的“小”来。
“习惯了,习惯了。”王兵芳脸上挂着一如既往的笑,“来的都是我的乡邻,有些是看着我长大的老人。看到他们被病痛折磨,恨不得替他们分担一些。小病,尽能力医治。严重的,凭经验催促他们去市级医院。病情是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的。”
同事小林这两天家有喜事,现在医务室转来转去只有王医生一个人。问诊、取药、扎针、输液,和我闲谈的空隙,王医生没离开输液袋的视线,他可能撂下一句话,立马站起身,在我惊悚间,为患者换上生理盐水。多年的从医经验,他时刻绷紧小心加小心这根生命之弦。正是王医生精准的对工作认真苛刻的工作态度,康家卫生室得以名噪乡里,声名大振。
和王兵芳认识缘于一场感冒。发烧、浑身酸疼、咳嗽、流鼻涕,众多症状像大山一样压得我抬不起头来。去医院就医的路上,碰上邻村熟人,她一脸惊诧,似乎在嘲笑我的孤陋寡闻,“为什么不找王兵芳看看?吃两天药,准好。”
乡邻非常自信地评价王医生。是的,周围的人都这样评价他。对患者关爱如亲人一般,上至百岁老人,下至甩鼻涕的幼童,王医生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说到王医生,九十岁的邻家奶奶总先翘起大姆指,“王兵芳就是这个。”
人们常说,干一行,烦一行。一晃二十年,是什么支撑着王医生的信念?
“淄博卫校好多同学,辞掉村医后,一些发达了。”讲别人的故事,王医生神情平淡,看不出波澜涌动。“说实话,每个人能力有限,有些人注定干大事,有些人注定平凡一生。在这里,周围都是关心着我的,被我关心着的街坊。生活有时淡如白水,若每一步踏实,也体现着自身的价值。”
“只是愧对孩子。大的十六,小的六岁。每逢假日,别人家孩子去了游乐场,我的孩子只有家人和媳妇照看。”说到孩子,一丝惆怅如阴霾一样爬上他的额头,正不知如何劝慰时,医务室门锁咔嗒一声,有患者进门。王医生一扫惨淡愁云,笑吟吟迎着,“来啦,婶子,哪里不舒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