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趁东风放纸鸢
张店 大街北平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和景明、习风荡荡。 适逢周末,午饭小憩之后“忙趁东风放纸鸢”,我和女婿领着外甥女格格到区政务中心广场放风筝。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偌大的区政务中心广场到处是放风筝的人,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一家人、有年轻的恋人、有风筝好友、有耄耄老人、有活泼的孩子。他们牵引着风筝,放飞着心情,传递着欢乐,洋溢着幸福。天空中,各式各样的风筝随风飞扬、争奇斗妍。有惟妙惟肖的象形风筝:蝴蝶、小鸟、蜻蜓、燕子、雄鹰等,飞翔在天空似能以假乱真;还有三角形、圆形、筒形、元宝形等各种形状的风筝,色彩斑斓,随风在空中飘来飞去;有人放着一个“响尾蛇”风筝,左右摆动、上下旋转并“呼呼”的鸣叫着;最壮观的是那些巨型风筝,有长达几十米的蜈蚣风筝、章鱼风筝等,其中最大的一个需要几个人来牵引风筝引线,飞舞在空中壮观极了。
我们的风筝起飞了,风筝用力牵引着引线轮飞速转动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也变得越来越小。“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外甥女格格高兴的欢呼雀跃。并从爸爸手中接过引线轮放起了风筝,一牵一送的还真像个放风筝的小高手。突然,风大了起来,把我们的风筝线挣断,眼睁睁的看着风筝摇晃着飞向远方。哈哈,真可惜,我们正在兴头上呢。女婿只好又去买了一个风筝,我们又高兴的放起了风筝。
风筝曾名纸鸢、纸鹞等。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发明家墨翟制造的。史料记载: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结合鹰的形状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飞鹰,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后来墨子把制作风筝的技术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即鲁班),鲁班开始使用竹子与绢制作风筝。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开始用竹子和纸做风筝,称为“纸鸢”、“纸鹞”。据史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发声的叫风筝,不发声的叫纸鸢。有时人们夜晚还用风筝将花灯带上空中,盏盏红灯飞舞在空中,让人陶醉。有诗赞道:“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到了宋代,放风筝已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至明清两朝,放风筝更为盛行,诗人们更是写了许多诗词赞美放风筝的盛况和心情。明诗人徐渭写道:“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诗中写了那时人们搓引线,放风筝的情景;清画家吴友加有题画诗:“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此诗短短数语形象的勾画了风筝特点和神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是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鹞。”高鼎的这首《村居》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生活气息;孔尚任也有一首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将儿童因风筝飞不高,而怨骂天公的天真顽皮形象描述的栩栩如生。
山东潍坊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在明代,潍坊就有了扎制风筝的艺人。到了清朝,风筝制造水平达到了鼎盛时期。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纷纷到郊外放风筝,天空到处是五彩缤纷的风筝。清道光年间金石学家郭麟曾这样描绘当时潍坊清明时节放风筝的盛况:“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曾在潍县(潍坊)为官几年,他写了一首《怀潍县》诗:“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说的是当时潍县清明时节人们放风筝、打秋千的欢乐情景。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潍坊风筝得到了更大发展。从1984年连续成功举办国际风筝节,誉满中外。1988年被推选为“世界风筝之都”。潍坊风筝走向世界,真正达到了鼎盛时期。
淄博是风筝之都潍坊的毗邻城市,深受其影响,有众多的风筝爱好者。淄博市曾多次举办风筝节和风筝比赛活动。放风筝已成为淄博百姓一项喜闻乐见的活动,一年四季都有人放风筝。而阳春三月,春风习习,是放风筝的最佳季节,放风筝的更是比比皆是,各式各样的风筝比翼齐飞,成为一道春天靓丽的风景。
放风筝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健身休闲活动,可运动全身、可修心养性、可放松心态、可愉悦心情。古人云:“迎风顺气,拉线凝神,随风送病,有病即去。”、“风筝在天,以能清目。”、“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等。这充分说明放风筝是十分利于健康的非常有益的一项活动。又是一年三月三,忙趁东风放纸鹞,强身养目身体健,娱乐修性尽开颜。
春天来了,让我们放飞风筝,让我们放飞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