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3327|回复: 14

陶醉在童年民谣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4 15: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陶醉在童年民谣里                                   
淄川  玉静心明

赶了白湾赶窑湾
哄哄孩子吸袋烟
脚烧火,手和面
胳膊肘子捣着蒜
眼里看着鸡嬎蛋
  这首民谣,很有喜感。读着它,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个家庭妇女,为了赶集购置家庭用品,在商品流通不畅的年代,只好去集市上转悠。那时,不像现在,动动手指,一网打尽。白湾和窑湾,应是集市的地址吧?集市,也不是宽敞的地界,绕湾摆开,河湾弯成什么样集大都随弯就曲摆成什么样。她带着孩子,或是背着,或是牵着,走在熙熙攘攘,人声嘈杂的集市上,她选选这个看看那个,遇见中意的,还得盘算盘算手头银钱够不够,拿拿放放,终于选好,于是抬头看天,低头数钱,最后拎着货物走开。
   集市上,红红绿绿的商品,各色买卖营生,无不彰显农耕时代的烟火凡俗。她到底买了啥,三根萝卜两根葱,还是一兜山楂几个梨疙瘩,不得而知。抑或是孩子在路途睡着了,还是向母亲讨要糖人或是喜欢的小玩意求而不得,一路上噘嘴抗腮,费了母亲好大的心神体力。
   好歹到家了,来不及进屋,女人坐在门槛上,从腰里拿出别着的烟袋,抬手朝鞋底上磕几下,装上一袋烟,划根火柴点上,把孩子横在怀里哄着,这片刻的小憩,惬意,悠然。
   看看日色,已近饭点,掌柜的该回来吃饭了。她放下烟袋,一骨碌爬起来,开始做家务。这脚烧火,手和面,眼里看着鸡嬎蛋,够忙的吧?可是,这还不够用,她又拿胳膊肘子捣着蒜,来弥补赶集“荒废”的时间,您瞧瞧,这次第,怎一个忙字了得?!
   这首民谣,是济宁的朋友闲聊时随口而说,估计也是黄河流域的民俗特色。话到这里,忽而记起一句淄川本地的土话:勤扫院子懒赶集。当然,这句话也有一定时代局限性,符不符合现代理念还得两说。
前些时日,偶然在一个帖子里发现一组淄川地方民谣。看了看,原来自己小时候真听过不少。基本都是从父母或是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嘴里说出来,到现在这代人,基本就不多唱与说了。这儿歌类,多与游戏有关。比如: 
《点点念念》
点点  念念
黑豆  黄豆
啪啦啦 石榴

这首儿歌,和《逗逗飞》一样,受教对象多在七八个月至周岁前。逗逗飞多是把小娃两个食指凑在一处,然后一经碰触继而分开,分开,也就是“飞”。《点点念念》呢,是把小孩子的食指伸开放在大人掌心,口里说唱到“啪啦啦”时,要意示他主动把手拿开,以成人抓不到为要意。这主要是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和启发心智。除此,还有与游戏相关的。如:
《拍打燕子窝》
拍打拍打燕子窝
倒了墙 砸了锅
燕子来家不依我

这个游戏,大多选在春暖花开之时。小孩子不过三五岁,暖阳下,家门口,或地头,有一堆湿乎乎的细土或是干净的沙土,小娃拿了小锨小铲抑或是弃用的戗火刀,把沙土翻开,然后把一只手臂埋在其中,另一只手就在上边把沙土拍实,一边拍,一边念诵。拍实了,再把埋着的手轻轻拿出来,露出的臂孔,就是燕子窝。这首儿歌,还教育小孩子,要爱护益鸟,可谓寓教于乐。民谣,之所以流传,还有他的趣味性,比如:
《咣当罗细打面》
咣当罗 细打面
请好孩子 来吃饭
啥饭 杂面
谁擀的 老红眼
谁打水 蚂蚱
咋着走 跳达
谁烧火 瞎老婆
咋着烧 卜拉着
谁推磨 豆虫
咋着推 咕拥
    这个童谣乍一听也就那么回事,可是细细思量就不同了:您看,说的是请人家吃杂面,本来让人欢喜,可是,都用谁来干活呢?蚂蚱挑水,一走一跳,心有了,水挑到家,也就蹦跶没啦!烧火的瞎老婆,怎么能添好火呢,那火不着便罢,要是着了还不得烧到房顶上?再看看推磨的,竟然是豆虫,这要咕拥到何时才能推完碾,是三天还是两早晨?就算这些都忽略不计,单这老红眼擀面这一说,这红眼是本身红还是沙眼红,会不会传染呢?这样请客,别说吃,听听也是醉了!倒不如跟着《小叭狗》到集上走一遭:

小叭狗 戴铃铛
钢啷钢啷到集上
待吃桃 嫌有毛
待吃杏 嫌杏酸
吃个栗子面旦旦
打个呱拉上了天

看来,这栗子是同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荔枝一样,是人间美味吧?好吃不可多餐,偶尔吃多了也无妨,《闯麦秸》就是活动筋骨消食化积的小游戏:
《闯麦秸》
闯 闯 闯麦秸,
你要胭脂俺要粉
咱俩打个溜溜滚

《闯麦秸》的玩法是大人和小孩面对面,两两牵手摇摆,念到溜溜滚,就转身背对背,继续玩。这样,不仅活动上肢,还能锻炼孩子的韧性及身体协调能力。当然,还有很多有趣的民谣,在此不做赘述。

民谣,通俗易懂,活泼有趣,语言浅显,节奏鲜明,以其趣味性游戏性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承,以其淳朴的乡音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滋润着民风民俗,如果把唐诗宋词比作线装的美酒,民谣就是甘洌的山泉,如果把元曲汉赋比作柔软爽滑的丝绸,民谣就是贴身的棉布,如果把京腔京韵比作大家闺秀,民谣就是小家碧玉。民谣,散落在历史长河里,以其沉厚的人文底蕴,在百年浮沉的光影里,源远流长,活色生香。
 
以下是在淄川流传很广的童谣,五十岁往上的人,孩童时代都唱过。
    月妈妈
  月妈妈 本姓张
  骑着驴 挎着筐
  剜着菜 拾着桑
  喂的蚕妹大胖胖
  
    踢踢脚
  踢踢脚 拌拌脚
  哑尤胡芦 海棠果
  粗糠 细糠
  点火 放枪
  金簸箩 银簸箕
  抬抬小脚 俺过去
          
      小老鼠
  小老鼠 爬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吱尤吱尤叫奶奶
  奶奶不肯来
  咕噜咕噜滚下来
  
    太阳来
  太阳太阳你给我来
  我给你做双大花鞋
  太阳太阳你给我去
  我给你做条大花裤
  
   媒人到俺家
  
小狗小狗你看家
  俺到南院摘红花
  一朵红花没摘完
  听那小狗邦邦咬
  俺问小狗咬的啥
  咬那媒人来咱家
   东屋搬板凳
   西屋搬杌札
  媒人媒人快坐下
  俺问媒人来干啥
  俺来给你闺女说婆家
  说到哪
  说到城里大官家
  也有骡 也有马
  也有大车走娘家
  也有小车纺棉花
  
    小杌扎
  小杌扎 一歪快
  秫秫面子包韭菜
  爹吃了 去赶集
  娘吃了 去编席
  小孩吃了去和泥
  
    小板橙
  小板橙 拔咕噜
  开开楼门看媳妇
  谁来了 老姑夫
  挎的啥 小妈虎
  咬人不 不咬人
  --啊唔!
  
    小牛犊
  小牛犊 跑得快
  抹抹桌子摆上菜
  你一盅 我一盅
  咱俩喝得醉哄哄
  你一碗 我一碗
  咱俩喝得红了脸
  你一瓮 我一瓮
  咱俩喝得红了腚
  
     
    长尾巴郎
  长尾巴郎 尾巴长
  娶了媳妇忘了娘
  把娘背到山沟里
  把媳妇背到炕头上
  擀油饼 烧辣汤
  不吃不吃又舀上
 
  
   老雕转转
  老雕老雕转转
  公鸡母鸡繁蛋
  你不给我打水
  我不给你做饭
  
    小白菜
  小白菜 细又黄
  两三岁上没了娘
  没了亲娘不要紧
  就怕爹爹娶后娘
  娶了后娘三年整
  生下弟弟比俺强
  弟弟吃面俺喝汤
  端起碗来泪汪汪
  喝着面汤想亲娘
  俺哭亲娘哭断肠
    
      
 
  


发表于 2019-3-24 16: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童真童趣,精彩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24 17:33: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短,却记载了一段长长的岁月。那些有着画面感,每个字儿都带响儿的童谣,满满的全是回忆。估计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没听过。心明老师奉献了一顿民谣的饕餮大餐。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24 18: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深山樵夫 于 2019-3-24 18:49 编辑

读了玉静心明的新作,很感慨,也很陶醉。感慨是我们都有过唱童谣的幼年,但是随着逐渐长大,这些童谣成为了成长的养分,也逐渐淡忘了,即使记着也不全了。读着文章,我很陶醉,找回了那颗童心,重新享受童趣,整理记载了童谣17首呀,足够让心情陶醉在期间,并且我们很多文友已经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有的至少也是结婚生子,初为人父人母了,这些童谣是难得的宝贝,可以让我们传扬童谣文化,把民粹的精髓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文化的滋润中茁壮成长。感谢玉静老师的文章,辛苦了。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24 20:49: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民谣,非常贴近生活,语言活泼,耐人寻味。真是高手在民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25 04: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此童谣,是我们又回到了儿提时代,我们就是长着这些儿歌长大的。现在孩子已经没了童心,更没有孩子来唱这些童谣儿歌了。还是这些儿歌好,既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心理,又接受了时代与社会的潜移默化。问候黄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8 10: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劳丁 发表于 2019-3-24 16:32
童真童趣,精彩美文!

深谢丁老鼓励,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8 11: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飞鸿踏雪 发表于 2019-3-24 17:33
文短,却记载了一段长长的岁月。那些有着画面感,每个字儿都带响儿的童谣,满满的全是回忆。估计三十岁以下 ...

这也是偶然发现,引起的思绪
谢谢飞鸿老师悉心留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8 11: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山樵夫 发表于 2019-3-24 18:47
读了玉静心明的新作,很感慨,也很陶醉。感慨是我们都有过唱童谣的幼年,但是随着逐渐长大,这些童谣成为了 ...

起头的民谣是多年前同事随口吟诵,记不太真切了,写此文,又辗转找到她,才记述完整
民谣,也是民间瑰宝,它在岁月的留痕里闪着光芒......
这次书写,除了怀恋,应该还有一份对先人的敬仰
谢谢樵夫老师的悉心评阅!
问好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8 11: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语留芳 发表于 2019-3-24 20:49
这些民谣,非常贴近生活,语言活泼,耐人寻味。真是高手在民间。

是啊,谢老师,高手在民间,我也是敬仰先民的智慧呢
问好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