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飞鸿踏雪 于 2019-4-10 09:35 编辑
春来话“柳”
博山 飞鸿踏雪
一提到柳,不知会有多少人脱口咏出贺知章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也许,是这首咏柳诗太深入人心了吧。单就诗歌呈现的形象而言,柳,简直就是一位含蓄而又精致的小家碧玉。臆想后,不免还会觉得,也许更应是风姿绰约风情万种的绝代佳人。
你看,一首诗,一下子就让我们跟柳亲近起来。那我们就去领略柳的千娇百媚吧。
其实,提到柳,我们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诗经》。那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把思念定格成一幅画,那是一对怎样的情意绵绵的青年男女呀?那就可着劲儿想象好了,要多极致就发挥到多极致。
后来才明白,“柳”是诗词中一种意象,多含挽留之意。折柳送别,反成约定俗成。词源中“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自此,后人多用折柳隐喻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游子思乡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是极好的佐证。
据传,王维的《渭城曲》,因其情景交融,韵味隽永,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细思也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情那景,怎不叫人黯然销魂?
请原谅我说了这么多,仿佛感伤幽思的情绪,全由“柳”来承担了,这委实不太公平。何况,婀娜多姿的柳,远不止这般期期艾艾。再说,明媚的春天,欢快才应是主题呀。
唐代唐彦谦的《垂柳》摆在眼前了。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该诗不似贺诗,既无精工细刻柳之外形,更无点染柳之色彩,但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却栩栩如生,现于毫端。唐彦谦旨在写意,重在神似的偏笔写法,无不透出垂柳的妩媚多姿,别有情韵,给人以极高的艺术美享受。
也许写到这里,柳膨胀得有些飘飘然了。
唐天宝年间,韩翃在长安停留,蒙李王孙宴请,席间与李王孙的舞姬相识,一见倾心。李王孙大度将舞姬柳氏赠与他,二人就此成婚。二年后韩翃及第,便留下柳氏,回老家省亲去了。谁知还未等韩翃回来,独留长安的柳氏便遇上了战乱,从此一别经年,就此失散。待到唐肃宗收复失地,韩翃便到处托友人寻访柳氏,一并带给她一袋碎金,并附《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然而,此时的柳氏,已嫁做他人妇。纵然情深,可时光不再,只得还诗一首,《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哀怨凄婉的故事,剧中人孰是孰非?人,又怎能是任人攀折的柳呢?
柳啊,你只是自然界的物种之一,却承载了这么多,文人的情思也太丰富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