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芯子 文图/坐忘斋主 周村芯子,是周村独有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它产生于明末清初,当时周村的商业已经很发达,寺庙遍布周村大街小巷。商人们每年几次举办庙会活动。周村人认为泰安奶奶娘家是周村,在周村为泰安奶奶建起宏达的行宫,每年三月十五在泰安奶奶生日那天,周村商人自发组织起来去泰山接驾,恭迎泰安奶奶回家。此日,周村倾城出动,狂欢迎驾。接驾仪式是帝王的规格,旗罗伞盖,旌旗招展,锣鼓喧天。泰安奶奶乘坐的御辇由36人抬着,极其隆重。后来,此种形式不断演化,逐渐成为元宵节的一种表演形式,从外延到内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周村芯子是数代周村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周村古老商业发展历史的见证。周村芯子集戏剧、舞蹈、杂技、魔术等表演艺术为一身,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艺术形式。2006年,周村芯子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村芯子以传统历史戏曲人物为扮相,主要有聊斋故事,如《黄英》《荷花三娘子》等,还有京剧《白蛇传》《人面桃花》五音戏《王小赶脚》等,近年来有些单位还自己创作了具有周村地方文化特色的芯子人物造型,如大庄村的《大染坊》《旱码头》等。站在芯子上的小演员一般要7岁以下,体重不超过30公斤,否则不安全。小演员们很辛苦,如果下午1点演出,从上午9点就要到达现场,准备化妆。化妆前要吃饱喝足,要吃鸡蛋或者牛肉、羊肉之类高蛋白食品,少喝水或者喝点牛奶,吃个水果,因为一旦上了”芯子“就是五六个小时,不能排泄。春天还很冷,但不能穿的太厚,穿太厚了影响扮相。虽然辛苦,但是选择演员标准很苛刻,要长相俊美,身材苗条,反应灵活。所以,在周村谁家孩子能被选拔上芯子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每台芯子两旁,有两人扛着裹着纱布的铁叉子寸步不离跟随,为的是保护小演员安全,以防铁芯子断裂伤着演员。一般是孩子的家长担任这一差事。 芯子的演员,一般是一童男一童女,童女在上,站在下面童男手托道具之上。抬芯子的八个大汉,在指挥者的哨音指挥下,步调一致,一步一颤,小演员则在高高的空中同频共振,边走边舞,如仙子凌波。 第一次见到周村芯子的观众,总被周村芯子高超的技艺所折服。同时无不疑问,小演员是怎么站到那把雨伞顶上、那把茶壶嘴上、那柄银枪尖上、那支桃花枝上、那页罗扇沿上......去的?那么一点小小的面积,为什么能够承受一个演员的重量?这就是周村芯子最大看点,也是与有的地方所谓“抬阁”的最大区别。 其实,要揭秘周村芯子的奥妙,简单一句话就是:周村芯子巧妙地利用了魔术手法——障眼法。一切秘密都在小演员的外衣底下和道具里面。剥去小演员外衣和道具这些伪装,可以看到,有一根拇指粗细、中间有一50公分横折然后再竖折、足有三、四米高的铁条,铁条下面牢牢固定在粗壮结实的木质底盘上,铁条的下半截绑在男童身上,铁条上半部焊接上一个铁制的固定架子,女童就牢固地固定在这个架子上面。无论是什么道具,都穿过铁条,做成雨伞的尖顶,茶壶的嘴子,银枪的枪尖,桃花的枝条,罗扇的边沿等。做完这一切,给小演员罩上外衣,安置好一切道具,便天衣无缝了。外边看到的,摆来摆去的演员的尖尖的三寸金莲小脚,都是道具。这便是所谓芯子的由来:即是指的铁条,又点明了奥秘在“芯”子里边。 过去芯子底架都是木质的,演员站上去,重心上移,增大不安全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在底架上放上一页足有200斤的石磨盘,使重心下移,就如不倒翁的道理。这样一台芯子的总重量要有600斤了,所以那时候一般需要36人或24人抬一台芯子。同时,还需要相同数量的预备人员跟着,每十几分钟倒一次班,否则一帮人坚持不了几十分钟的强体力劳动。打锣鼓的,抬旋络的,抬幌子的,各需5个人,打剧目名字旗子的一人,加保护演员的2人,和一名指挥,总共需要90余人。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原材料的改进,不需要加一页石磨盘来压底,抬芯子的只需要8人,或者12人,这样一台芯子有40余人就够了。但是,化妆、上芯子,后勤供应保障服务等幕后人员,仍然需要数十人。尤其是上芯子的,需要艺术和经验,一般人干不了。所有参加芯子表演的人员,都着装专门定做的或黄或红的演出服,面料为绸缎。小演员则根据角色需要着装。 解放前,周村每年闹元宵活动都是民间百姓和商人自发组织,届时各商号竞相在本店铺前面的街道上张灯结彩,花大价钱雇请艺人制作芯子,从正月十三就上街巡演。每台芯子前面张扬一面书有字号名号的巨大锦旗,锣鼓喧天,彩旗招展,招摇过市。那时闹元宵不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实际上成为了商家一次借助这一形式,宣传推销自己的一次重要商机。据资料记载,上世纪二十年代周村的元宵节盛况空前,青岛、济南的观众乘坐火车到周村看芯子、观灯,在周村火车站下空了乘客。1930年的元宵节,全城出动芯子76台。那时候不似现在由政府组织,规定表演区域、起止路线,而是全城所有大街小巷都有表演队伍,有时两支队伍狭路相逢,叫阵斗气,引来观众喝彩助威,如钱塘之潮,排山倒海。第二天,每条街上清扫的鞋子要推出几小木车。以每台芯子表演五天,耗费大洋3000元计,50台芯子就需15万大洋,再加挂花灯,每年元宵节总要消费30万至40万之巨。可见,周村的繁盛是建立在商业创造的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周村区十分重视这一艺术瑰宝。自2004年以来,恢复了中断十几年闹元宵活动,周村芯子重见天日,得以抢救。同时,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现在已经有了一批年轻传承人。2006年,上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一次成功。这一古老优秀的民间表演传统艺术,枯木逢春,再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