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3433|回复: 7

我的母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9 10: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母校(首发)
张店  大街北平

人们把自己毕业或肄业的学校称为“母校”,如果范围再广深一点,你曾经上学读书的学校便也可称之为“母校”了。

多数的人母校总得有二三个以上的。上小学的学校是母校,读初中、高中的学校是母校,进大学读书那大学校院更是母校了。有的还要读研、读博士,这也许要在不同的学府里深造学习,那“母校”自然是更多了一些。如此说来,一个人的母校的多与少,与其上学读书的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上学时间越长,读书经历越广,母校便越多。而且母校的名气和名望也是极为重要的,往往是人们炫耀和自豪的资本。譬如,那些母校是“北大”、“清华”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的,说起母校来底气就大得多,自豪感和荣誉感也便自然而生。

而我的母校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张店农药厂职工子弟学校”。从1960年至1970年,从小学到初中,我在这个学校读了十年的书。这也是我人生中唯有的学生生涯。可惜的是我们这唯一的“母校”早已不复存在。十几年前它被合并到了“杏园小学”,结束了它几十年的历史使命,成为了过眼云烟。让人不免有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

“张店农药厂职工子弟学校”是一座厂办学校。随着张店农药厂建立而诞生且随着张店农药厂的衰落而终结。它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辉煌的成就,也没有这样那样的名气和声望,普通的就像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它被淹没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自此“黄鹤一去不复返”。可是我却是一直没有忘却了它且深深的怀念着它。因为它是我人生中唯一的“母校”,是我人生经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的学生生涯,是我的知识摇篮,是我的芳华岁月,是我的青春记载。我又怎能把它忘却得了呢?

“似曾相识燕归来”,打开记忆的闸门,母校的点点滴滴仿佛如昨,过目眼前,即朦胧又清晰----

上世纪五十年代,刚刚诞生不久的新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中国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一片欣欣向荣。出于战备需要(朝鲜战争爆发)和产业布局规划,建于解放战争年代(1946年——1952年)的玲珑农药厂(前身是胶东农化研究所1946年——1949年)于1952年开始从青岛搬迁到了张店,是为“张店农药厂”。伴随着1958年大跃进的东风,张店农药厂迎来了快速发展,开始在社会上大量招工,母亲被招工入厂,成了一名张店农药厂职工。刚刚四周岁的我,随着母亲从周村来到了张店农药厂。厂子大了,职工多了,子女也多了起来。孩子们纷纷到了上幼儿园、上学的年龄。那时候的张店很小(城区集中在现今的泰兴大酒店至淄博商厦那一带),有俗语说:“三里曹村五里镇,二里张店不用问。”形象的描述了张店市区之狭小。张店农药厂的厂址就坐落在张店的东郊,远离城区,交通不便(那时没有公交车,家里有自行车的也寥寥无几),孩子们上幼儿园和上学成了问题,许多孩子已经到了上学年龄,却无着落;有的只好到路途遥远的洪沟小学、兴学街小学等学校去上学,极不方便。当时的张店农药厂经过几年快速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农药厂之一,在淄博市亦是著名的几个大型国营企业之一。在那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大型企业就像是一个小社会,承担着社会很多功能。为了消除职工后顾之忧,解决职工子女入托上学等问题,1958年厂里成立幼儿园。我的母亲干净勤快、心灵手巧被抽调到幼儿园,主要负责给孩子们做饭。我正好适龄也进入了厂幼儿园。

1960年,农药厂职工子弟学校开始筹建,所谓的“学校”其实只有一个班(37人),没有校舍,教室是借用了当时厂职工技校的二间房子,一座用于老师办公,一座用作教室。位置在原洪沟村北面(大约在现今的大成农药粮店、幼儿园附近)。课桌由木板撘成,学生自己带板凳。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很多兄妹姐弟成为同班同学。那时农药厂职工宿舍和生活区在生产厂区的北面,离上学的地方(还称不上学校)也有近十里远的路途。我们每天背着书包,穿过厂区去上学,每天来来回回的好几趟,要走几十里的路,真是辛苦。好在那时年纪小精力旺,一路上同学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的,并不觉得辛苦和路遥。

在这37名学生中我年龄最小,只有五岁半,按规定还不到上学的年龄。可是那时候厂子条件有限,幼儿园规模很小,到了5周岁就不能再上幼儿园了。适龄的孩子们都上了学,只有我一个是上幼儿园超了龄、上学还不够年龄,每天一个人在家没有小伙伴陪伴,没有地方玩乐,孤单闲闷的难受。于是母亲领着我找了“校长”(记得好像是王曰亭)说:孩子一个人在家不行,实在让人不放心,求求领导让他上学吧,能跟上就跟,跟不上就留级,权当是帮俺看着孩子。在母亲恳求下,我就这样上了学,有幸成了厂子弟学校的第一个班的学生。(不过我倒挺争气,没有留级直到小学毕业。)

1962年,年级多了学生也多了,厂职工技校已没有多余的教室能容纳这么多的班级和学生了,于是我们“上学的地方”搬迁到了厂区北部的职工生活区域,位置在原“北食堂”的北边第一排房子。虽然也是临时校舍,条件好了许多,有了课桌和板凳,上学路程也近多了。不过与现在比,条件还是差的多。夏天没有风扇空调,非常闷热;冬天没有暖气,学生们分组每天轮流着生火点炉子。偌大的教室一个不大的火炉,没有多大的保暖作用。但我们却非常满足,终究有了课桌板凳,上学也不用走那么远的路了。

1964年,“学校”终于结束了“流离漂泊”,有了落脚处。校址所在地是“大跃进”期间所建的一个黄磷车间。车间厂房建成后,不知何原因没有生产便下马了,厂里将此改造为职工子弟学校。学校初期的面貌至今记忆犹新:学校大门朝北,面向洪沟路,门柱上挂着白底黑字的“张店农药厂职工子弟学校”校牌。校门南几十米是办公楼。办公楼由一座三层生产车间改造而成。办公楼西边,是新建的教室。一排平房(具体多少间记不清了),宽敞明亮,是当时张店最好的教室之一。校园的西边是原建的一座二层楼生产厂房(1968年改造为初中教室)。校园的北边栽种着两棵大柳树,柳树下面有单杠、双杠、吊环等体育设施,是我们最喜爱的地方。虽然校园不规范,设施简陋,我们都十分高兴——有了真正的学校,有了“母校”的载体和根!

1968年,经淄博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增开了初中班。首批初中班共计招生学生近九十人,分为(一班)、(二班)。教室由校园西边的原生产厂房改造而成,共上下二层,一层为(一班)教室,二层为(二班)教室。我所在的(一班)以“七年级”学生为主;(二班)则以六年级学生为主。这里介绍一下“七年级”:由于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的影响,时年六年级的学生无法正常小学毕业,依旧滞留在学校。待复课后,原来的五年级升为了六年级,滞留在校的原六年级,只得称为“七年级”了,这是文革时期特殊情况下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1970年11月9日,我们初中毕业离开了母校,参加工作走向社会。

虽然告别了母校,但母校仍在身边。那时,我家宿舍就在学校附近几十米处,学校校园依旧是我常去的地方,几乎每天特别是晚上都会到学校里玩耍,打篮球、玩双杠、打秋千、练武术(我年轻时习武)等。学校的发展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1973年,母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校园北边一座三层教学楼拔地而起,新增教室15间。同时,经市教育局批准开设了高中班。职工子弟学校成为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全科学校。1981年建起了南教学楼,充实了物理化学实验室、图书室等,至1987年,学校达到24个教学班的规模,其教学设施和实验室条件等,在淄博市厂矿子弟学校中名列前茅,是比较好的学校之一,是母校最辉煌的时期。

这一期间,我的三个妹妹相继也在这所学校上学读书,从小学到初高中。1990年后,我和妻子调到公司环氧丙烷厂区(我们是蓝星东大化工职工),上班路途远,每天要早起晚归,没法照料在东一路小学上学的女儿,便把女儿调到了厂子弟学校上小学直至到初中毕业。厂子弟学校也成了女儿的母校了。

母校走过二十几年的辉煌。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老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和累赘,作为老国营企业的大成农药的发展和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企业职工的老化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等,使得学校的生源也开始出现严重不足,学校规模逐步萎缩,生存遇到了瓶颈。剥离企业的社会功能,为企业减负减压成为企业改革的重点之一。张店农药厂职工子弟学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实现了与企业剥离脱钩,师生资源合并到了“杏园路小学”,校园也作为了他用。虽是大势所趋,总是令人感叹!

“人去楼空花已尽,花谢人散未有期。”母校虽然已不复存在,它给农药厂几千子弟留下了记忆却是永久的,是几代农药人及子弟永远抹不去的痕迹。

著名作家苏童曾写过一篇《母校》的散文,文章的结尾处这样写道:“现在的那所小学的教室和操场并无旧痕可寻,但我寻回了许多感情和记忆。事实上我记得永远属于我的小学,那些尘封的记忆之页,偶尔翻动一下,抹去的只是灰尘,记忆仍然完好无损。”

我用苏童的这段文字作为《我的母校》这篇文章的收尾。


注一:在初中毕业五十周年同学聚会前夕,我把这篇文章献给我的母校。
注二:本文得到杜红普校友的大力支持,深表谢意。





发表于 2020-10-9 14:09: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是一段难忘的岁月,拜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9 15: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店农药厂职工子弟学校,在当时也是很耀眼的的一颗明珠!再回首,回忆母校,心潮澎湃!问好韩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09: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心情 发表于 2020-10-9 14:09
的确是一段难忘的岁月,拜读学习!

谢谢老师的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09: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缘的荒草 发表于 2020-10-9 15:41
张店农药厂职工子弟学校,在当时也是很耀眼的的一颗明珠!再回首,回忆母校,心潮澎湃!问好韩老师!

谢谢胡老师的雅评。母校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10 14: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母校承载了少年时的记忆,也承载了农药厂的兴衰历史。记住母校,记住折断不寻常的历史。问候韩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7: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淄水金山黄丰年 发表于 2020-10-10 14:37
母校承载了少年时的记忆,也承载了农药厂的兴衰历史。记住母校,记住折断不寻常的历史。问候韩老师。

谢谢黄老师的雅评与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5 10: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它是我人生中唯一的“母校”,是我人生经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的学生生涯,是我的知识摇篮,是我的芳华岁月,是我的青春记载。我又怎能把它忘却得了呢?
----说得极是。尤其青少年时期的事情,往往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