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记忆:有个猪头过好年(征文)
张店 大街北平
记得有一年的春节,我们过得特别高兴和舒畅——因为我们家终于分到了一个猪头票,买到了一个大猪头。
那时物资相对匮乏,鱼肉蛋油米粮棉布等都是定量供应、凭票购买。春节虽然比平时供应的多一些,但依旧难能满足一大家人的需求。特别是那几斤猪肉,肥的熬了油,瘦一点的剁了馅,便寥寥无几了。“猪头”物美价廉且不属于定量供应范围便成了抢手货。谁家有了“猪头”谁家就能过个好年,这似乎成了那时人们的一个共识。不过,粥少僧多,一时猪头成了市场上的紧缺货。尤其是春节期间,更是一“头”难求,人们托关系、走后门,为了搞到一个“猪头”穷其所能。为此,相关部门对猪头亦采取了配额供应措施。每年春节前,厂里会分配到部分猪头票配额,之后按比例将其分配到下属单位。为了公平,单位让职工抓阄排了队,按序号领取猪头票。每年春节总有些人家能幸运的分到一个猪头票,可以去商店买到一个猪头,过上个舒畅的春节。只是这样的机会,好几年才能轮得上一次。就像这年,我家能买到一个猪头,是望眼欲穿的盼了好几年,才如愿以偿的。
猪头买了回来,一家人高兴极了,欢天喜地的忙活起来,家里顿时盈满了浓浓的年味。
父亲负责整理猪头,我们打下手帮忙,个个都勤快了许多。烧旺火炉(那时家里烧火炉取暖),把火柱在炉火中烧热,将猪头上的杂毛烫焦。再用菜刀将其刮洗干净,那猪头便白净起来。“老猪老猪,你别怪,你是人间一道菜。”我们拍着猪头抱歉着。父亲用利斧将猪头劈成数块,泡洗干净。接下来,母亲开始煮猪头了。炉火旺旺的,锅里肉汤翻滚着、咕嘟着,吟唱着,满屋香味氤氲,吸引着我们围坐炉边,咽着口水,心急撩火的等待着。母亲对我和妹妹们说:“心急喝不了热粘粥,肉煮熟还早着呢,别像馋猫似的干等着,快到院子里去玩、放爆仗吧。”我拿着鞭炮,在院子里“啪”“啪”的一个一个的放起来(舍不得成挂的放)。屋内肉香飘溢,院里爆竹声声。母亲高兴的说:这才像过年的味道。她知道,今年我们家的春节,一定会让邻居们羡慕不已的。
猪头肉煮好了,这一锅香喷喷的猪头肉,让我们过了一个高兴舒畅的春节。
其实猪头与猪下水(肠、肝、心、肺等)是猪身上最不值钱之物,是上不了台面、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就是猪肉本身在人们的心中也远不及牛羊肉珍贵的。懂烹饪又善吃的北宋文学大家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写过一首煮猪肉的诗:“洗净锅,浅著水,深压柴头莫教起。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屑煮。有时自家打一碗,自饱自知君莫管。”诗中详解了煮肉的要领,同时猪肉的地位可在诗中窥得一斑。
猪头肉是世俗的,有民间烟火气息。它价格便宜,味道独特,有皮有骨,肥中裹瘦,尤其是那猪耳朵皮韧骨脆、嚼劲十足,那猪舌头猪拱嘴更是难以分清是肥是瘦,不油不腻,酥烂香齿。虽登不上大雅之堂,却是百姓最喜爱的佳肴美食。就是那贵为天子的乾隆皇帝也曾写诗称赞过:“黄狗猪头肉,酥鲜嫩烂香。宫中亦未有,海内应无双。”据说这是乾隆皇帝南巡时,在宿迁着便服带着手下到市井体察民情,闲逛了一上午,正在饥肠辘辘之时,遇见一个小酒店,店主人名叫黄狗,煮的猪头肉远近小有名气,被人们称为“黄狗猪头肉”。乾隆皇帝吃后评价极高,提笔写下了这首诗。自此,这宿迁“黄狗猪头肉”名声鹤起,成了宿迁标志性地方名吃。
食遍了山珍海味的乾隆帝,在饥火烧肠之时遇上了酥嫩香烂的猪头肉,有了“宫中亦无有,天下应无双。”之感叹。在生活相对困难的年代里,当春节遇上猪头肉,那个年一定是让人无比高兴和舒畅的!
只是那红极一时的猪头,现今又有几人问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