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胡敦荣 于 2022-6-29 21:36 编辑
年轻时的追求
三姐
“七一”来临,面对“七一”我总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对共产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已融进我们这代人的骨髓,日日与我们的血液一起周流全身。在激情燃烧的年代,热血沸腾的我们总是朝气勃勃、敢想敢干,对任何事都无所畏惧,似乎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父亲在世时,常常说:“你们就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现在回想起来,父亲的评价很恰当。
年轻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像父母和老一辈革命家一样,高举红旗永远走在革命的大道上。我们唱的歌都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我们年轻人有,有颗火热的心,革命时代当尖兵。哪里有困难,哪里有我们……”“我们这一代,豪情满胸怀,走在大路上,东风扑面来。脚下踩着山河水,怀里揣着全世界。火红的年华,火红的时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就是那时的我们,开口革命、闭口党,仿佛只要不谈革命就是落后。 学生时期,我曾万分激动地填写了入党志愿书,欣喜自己马上就要踏入党组织时,文革砸烂了学校党支部,同时全国的党组织瘫痪了,我的梦想遭受迎头痛击。但我不甘心,给自己起了个别名:“忠党”,直白地表露对中国共产党永远忠诚。下乡期间,这个名字曾一度代替了我的原名。
,小资产阶级的狂热,令我做事偏执可笑。文革中,作为淄博第二批进京的革命小将,我们在北京住了20多天。这20多天我只跑北京的一些大学,抓紧抄大字报,千方百计地学习他们的“革命经验”。天坛、故宫、北海、颐和园、长城、十三陵……诸多名胜古迹,没踏进半步。当时的思想是:我们是来京取经的,游山玩水、博览名胜,与革命无关,决不能占用宝贵的时间。在“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年代,革命人要“只争朝夕”。人家都在天安门广场留个影,而我却认为留影是过份渲染自己,不可取。所以进京一趟,竟没有一张在北京的照片,现在想来后悔莫及。
那时的我,就是结婚定日子,也要与党挂钩。丈夫说父母要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给查个黄道吉日。我说:“德高望重的长者能与共产党相比吗?七月一日是党的生日,是最好的黄道吉日,我们就在这一天结婚,意味着我们的心离党最近。丈夫尊重我的提议,我们果然在七月一日举行了婚礼。
我们第一个孩子出生了,给孩子起名我们也是时刻不忘革命。丈夫查了几天字典,写出了若干准名字,抄了满满三张大纸,我们在其中挑来拣去,几经切磋,最后选定了“志坚”二字。意思是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光荣的党,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是最坚强的,共产党人过去凭意志坚强披荆斩棘、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革命胜利;革命胜利后共产党人靠意志坚强、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将来还要意志坚强,攀登世界高峰。“志坚”二字闪耀着革命的光辉,孩子的名字就是它了。
后来的发展证明,孩子的性格恰似其名,她的意志太坚强了,坚强得常常使我们束手无策。例如,打死都不认错,哪怕是稍微有点服软,让家长消消气也好,可她却理直气壮从不露半点怯意,直气得人火冒三丈。再例如:只要她认定的事,不管对错,她一定坚持到底,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没法子,我与她爸商量:“给她改改名吧,否则我们教育不了这个意志坚强的人!”于是,上学时给她改了个温柔的女孩名。
现在看来,当年的雄心壮志,当年的革命行动,都带着狂热的烙印。如今“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当年雄纠纠、气昂昂,仿佛要做革命的中流砥柱,到头来却是半生潦倒,一事无成。虽然也写了几篇小文,但都是小儿科,既无深刻广大的社会意义,又无隽永犀利的语言和温婉绮丽文字,所抒发之情也尽小家子气,与当年的理想大相径庭。
现在唯有扯起“老有所好”这块遮羞布,偶尔写几行文字,来宽慰自己。然而有一点我还是心安理得,我与丈夫“七一”结婚不久,我俩都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多年来我们一直堂堂正正地做人,光明磊落地做事,在党性上没有任何污点,我们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