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4339|回复: 12

接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2 21: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玉国 于 2015-3-22 21:43 编辑

       我家有接瓮,小时候我就知道。接瓮不止一个,外间的地下有一个,里间的卧室的床底下也有一个。
       小时候开始有记忆的时候,看到一些人在我家屋里往地下边灌粮。从大人的口里知道,那是生产队里把粮食存到里边,也忘了过了多长时间,队里又来人把粮食取走了。再后来那就是记得我们自己家里往里存粮食了,当然了我们没有那么多粮食,只把粮食放到里间床底下的那一口接瓮里就够了。因为后来生产队里不再往里存粮食了,因此外间的那口接瓮我们家那就把它从地下给取出来了,不再用了。
       所谓的接瓮,那就是在屋子里挖个很深的坑,把两个翁口对口的对在一起,让它们完全淹没在地的表层以下,接口处用水泥或者是夹灰泥抹严实,别让它进去湿气了就行,尔后在接瓮的最上边入口处,盖上一个盖子,木制的、水泥的都行,只要是和屋里的地面一样平那就可以了。当然了,这上下两个瓮那是不一样的,下边的瓮那是有底的正常的瓮,上边的这个瓮它没有底,要是有底,它还咋往里灌粮食?
       以前人们穷,粮食那就是命。因此,旧社会怕土匪来抢去了,就是用这种办法储藏。解放了实行了农业合作化了,生产队里不能吃光分光了,那得留下点余粮,以应不测。可是队里的存储条件相当有限,又怕老鼠把粮食给祸害了,因此也借助村民们家里的接瓮来储藏。
       只是当时的技术不到位,这接口处用水泥或者是夹灰泥抹了以后,它容易渗漏,特别是有的人家这房子地势比较矮,夏天雨水多的时候,雨水很容易从外边顺着接口处往这接瓮里渗水,这样往往就会导致这接瓮里的粮食发霉。等这粮食从这接瓮里胀出来了,或者是闻到发霉的气味了,其实那就已经晚了。
       我们村有的人家,在改革开放前就曾经发生过那样的事儿,他们不但没当回事儿,还以为是哪路财神来给他们家送财呢,就这样故意不声张,怕惊了财神。等后来明白过来了,那已是后悔晚矣。
       接瓮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它的确给我们这个社会留下了印记。广义上说,这接瓮也应该是属于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作者:淄博电视台  张玉国)

发表于 2015-3-22 22: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劳丁 于 2015-3-23 06:36 编辑

《接瓮》让我长了知识,你的每篇文章虽短小,语言有的直白,但言之有物,深刻印象,不像有些散文平淡如白开水,读完还不知想表达啥,有的太皮厚,描述沉长,恐怕别人看不懂,难留印象,这样的东西侯年马月级以上报刊也难转载。咱不求每篇都能打出山东,但每年最少得有几篇。祝吉祥安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3 05: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瓮是咱老百姓储存粮食措施的一大发明,它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防鼠防尘,我见过在地下的瓮,但没见过对口的接瓮,读此文,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3: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劳丁 发表于 2015-3-22 22:54
《接瓮》让我长了知识,你的每篇文章虽短小,语言有的直白,但言之有物,深刻印象,不像有些散文平淡如白开 ...

丁老点评记心间,知心话语不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3: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淄水金山 发表于 2015-3-23 05:57
接瓮是咱老百姓储存粮食措施的一大发明,它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防鼠防尘,我见过在地下的瓮,但没见过对 ...

感谢黄老师点评,接瓮小时候我们那里很普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3 14: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新作!内容却是挺新鲜的。没见过,这也是一种地方特色吧。老师的文章很接地气,生活中很多常见的有意思的事情,被你有心捡拾。我们是只顾往前赶路了。向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3 14: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瓮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它的确给我们这个社会留下了印记。广义上说,这接瓮也应该是属于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O(∩_∩)O哈哈~那肯定是,批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4 06: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记得小时候,经常听人说,但现在真的极少听到。张哥的观点,非常赞同,呵呵,也是很好的记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2: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空谷幽兰 发表于 2015-3-23 14:16
拜读老师新作!内容却是挺新鲜的。没见过,这也是一种地方特色吧。老师的文章很接地气,生活中很多常见的有 ...

赵老师客气,向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2: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店王传银 发表于 2015-3-23 14:39
“接瓮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它的确给我们这个社会留下了印记。广义上说,这接瓮也应该是属于一种非物质文化 ...

谢主隆恩!老臣领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