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玩月楼主 于 2015-5-20 18:58 编辑
草木小品
王光福
贴梗海棠 在上湖御园南边,也就是通往留仙湖的石板路旁,有一棵一人多高的小树。发芽开花前,我就觉着它有点特别:看样子像是桃树,可树皮的颜色比桃树深沉。前几天从那里经过,它开花了。花朵比桃花略大,色彩依然浓艳得很。我说这不可能是桃花,妻子说像桃花,可能是老秋桃。问问旁边一个推着孩子玩的老头,他也摇头说不认得。前天下午,有朋友在网上晒出校园里的贴梗海棠图片。我赶紧跑出去看看上湖御园南侧的小树,回来一对照:没错,红瓣黄蕊,这是一棵贴梗海棠。从网上查一下资料,知道贴梗海棠的果实叫皱皮木瓜——到秋天再去看看,若真结木瓜,此案才算了结。不过,据我的经验,长在路边的树,果实是很难成熟下来的,即使是不中吃或有毒的,也往往被摘下来,扔在路上,踩碎——这大概也是中国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了。2015.04.05
香椿 后园里大大小小有十几棵香椿树。大的,是十几年前从妻子老家的院子里移来的;因为长得太高,够不着采摘,去年春上我和妻子把它们拦腰砍断了。谁知发出的急芽还是蹿了两米多高,用杆子掰,掰不断;只好硬拽下来,打着提溜,用手把它们折断了。小的,都是大的串根发出来的子孙,由于大树的遮挡,都长得很寒贱,顶头上结一穗椿芽,也不够茁实水生。妻子和女儿上街买东西,我怕明天早晨椿芽老了咬不动,才在天黑之前扛着杆子去掰。把大的穗头掰下来,装到一个方便兜里;小的还得留留,让它再长一宿才好。——其实,小的穗头也不怎么鲜嫩了,因为下雨以前就冒了头,若不下雨早该掰了;下了雨天冷,虽然长得慢,时间却实在够长了。——这些小椿芽都长成小个子的老头了。妻子和女儿回来了,回家挑出几穗嫩的,说焯一下水,去去亚硝酸,蘸上面糊炸点吃;过于老的几穗,就腌成咸菜就稀饭喝。——腌得半熟不熟的椿芽咸菜实在清香,就着喝白开水,那才叫绝;不喝胀饱了,是绝不肯罢休的。2015.04.05
荠菜 我小时候生活在淄川西南部山区,虽然吃过各种野菜——苦菜、青青菜、芙芙苗、离离嘴、曲曲菜、蚂蚱菜等,却从来没吃过荠菜。不是不想吃或不敢吃,是因为没得吃——老家的山上不长。后来读完大学参加工作,因为在师范学校当语文教师,所以也就偶尔翻翻中学课本。记得好像张洁有一篇《挖荠菜》,曾选做课文。由于未有切身感受,也就翻翻拉倒,没有深究。这几年吃野菜者渐多,集市上卖的也多。自小没吃过,不知怎么吃,有时问问也就算了。去年秋天,我校的张老师,她老公老家是沂源的,开车回家弄来一些荠菜和小葱,送给我一塑料袋,说让我包水饺吃。妻子用水焯过,做成肉馅儿,包出来确实清香有味,十分可口。前几天和妻子到留仙湖大草坪一游,她看着满地见老的小白花说,这就是荠菜吧。我回来翻书,看到顾随的随笔集《诗书生活》中,也有一篇《剜荠菜》,说:“清明已过了十天,有的荠菜竟开着小小的花,颜色是紫的,这个以先我不知道。”到现在,我也没见过紫色花的荠菜。今天是清明节,也打算包点荠菜水饺给女儿吃,她说刚在学校吃过水饺,就别包了。——其实,就是想包,集市上也不一定有;这几天下了雨虽冷,初春时节却热过去,应该早下市了。2015.04.05
泽蒜 叫泽蒜或是择蒜,我不知道;只知道在这里“泽”或“择”得读成淄川方言里的“zhei”音。若是遇上惯说普通话的朋友,很难对其说清楚;但是那样的人毕竟少,因此我一说别人也就明白怎么读。小时在老家务农,春天刨地,往往就把泽蒜刨出来了。并不扔掉,而是把毛根去掉,剥去小蒜头和茎上的一层薄皮,细嫩雪白,等送饭的到来时,好就煎饼下饭。十几年前的清明节,去祭扫蒲松龄墓,纪念馆的副馆长蒲章俊先生从墓旁剜了一小把,拿到酒店里洗洗,蘸着甜酱吃,比小时的裸吃强多了。数年前到一家水饺店喝酒,菜台上摆着花椒芽、山楂芽、苦菜、蒲公英等等。大家不要,偏偏要了一把泽蒜忆旧。蒜头很大,几乎跟得上一小头蒜,且独头;茎苗也粗壮,抵得小葱。这大概出自农田而非山野,有粪就长得壮吗。蘸酱、蘸醋都嫌辣,没有吃完;送回去又不好意思,于是我拿回家去吃。我今天吃一头,明天吃一头,吃得妻子直摇头。2015.0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