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10509|回复: 32

[我写高考作文]丝瓜与肉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7 16: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玩月楼主 于 2015-6-8 09:12 编辑

丝瓜与肉豆

王光福

       赵小青做完题,就开始作文。
       做题之前,她已看过作文材料。她吃过妈妈做的丝瓜鸡蛋汤;上学路上,也看过路边篱墙内的一架丝瓜。肉豆,她就不知道是何玩意儿了;不光她不知道,在她的生活学习圈子里,都不曾有人提过此物。真没人提过吗?也不尽然。三百多年前的大诗人王士禛,就是她的同乡,他写给蒲松龄一首诗,其中有句云:“豆棚瓜架雨如丝。”“瓜架”自然是丝瓜架,“豆棚”是否是肉豆棚呢?难道王士禛预知了今天的高考题?莫非命题者受了此诗启发?
       赵小青打个激灵,回过神来,开始沙沙沙,杀杀杀、啥啥啥地做题。可她老是心系作文,不能全力以赴。——那该死的肉豆到底是红是白、是扁是圆呢?当然,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乡谚里既然说“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看来肉豆须和丝瓜藤颜色相同,是无疑的了。可是,肉豆非得和丝瓜缠在一起吗?它们的根系、藤蔓有互补性吗?否则,一定是它们的果实颜色搭配着好看,要不,王士禛怎用“豆”和“瓜”来比喻《聊斋志异》的色彩缤纷呢?
       赵小青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不集中精力做题,今年的收成可能瓜豆皆空。——这该死的命题人,真是天底下最最高明的杀人犯,害死人不用偿命也!“唉——”她下意识嘘一口长气,惹得监考老师盯她一眼,而她却毫无察觉。
       赵小青做完题,开始专心写作文。
       她知道高考重要,所以平时很少看电视。父母担心她断弦,偶尔也准她看看中央九套有关动植物的专题片,放松放松。外国的那些专家真敬业,在北极的冻原上、在热带的雨林中、在大海的礁岩间,一呆就是几十年,专门研究一种小动物或小植物。他们把它们按门、纲、目、科等,细细分门别类,以便于研究。而我们中国人呢?除了吃,谁还关心草木的分类?
       中国人爱吃,所以最爱看《舌尖上的中国》。早晚都要到肚子里掺和,那又何必把它们的藤须分开呢?赵小青觉得,这一屋人的藤须都缠在一起,再过几十天,就各自成熟,被人挑拣去准备吃了。
       2015.06.07
发表于 2015-6-7 16: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角度思维,融进字里行间,折射出事物互补性!赞赏王老师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07: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壹点六十 发表于 2015-6-7 16:29
很好的角度思维,融进字里行间,折射出事物互补性!赞赏王老师佳作!

愚以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十分失败:假如百度的解释正确,那肉豆肯定是南方植物;我们明明是山东人,为何去写一种不认识的南方植物呢?难道命题者是南方人,误认为山东人都是南方人?林清玄生活在台湾,自然认识肉豆;可为什么命题者非得选择林清玄的文章呢?难道自己就想不出一个作文题,非得出自名人文章不可?这和八股文题目非得出自四书五经还有何区别?既然出自林清玄散文,就不能保证公平,因为肯定有考生看过这篇文章。再说,想把丝瓜和肉豆的区别研究清楚,不是很好吗?谁知这糊涂的父亲却扼杀了一个科学家,培养了一个糊涂虫作家。林清玄的这篇文章,完全是和稀泥的中国哲学——他有多篇文章选作课文,基本为糊弄中学生和中学老师的励志文章,思想性艺术性都很一般。其他原因,我写在我的作文中了,兹不赘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07: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丝瓜是依自然之序而生长结果,红花是这样红的,绿叶也是这样绿的……”,我说林清玄在胡说。若有人不信,请看这句话——有谁见过红色的丝瓜花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07: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丝瓜虽与肉豆无法分辨,但丝瓜是丝瓜,肉豆是肉豆,这是永远不会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丝瓜长出好的丝瓜,让肉豆结出肥硕的肉豆”,丝瓜和肉豆纠缠在一起,真的永远不会变吗?为什么永远不会变?若是研究清楚了二者的区别,会影响它们的肥硕吗?为什么不会影响?——林清玄说这段话,完全是说顺话不挨泚,几乎没经过自己大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8 09: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玩月楼主 发表于 2015-6-8 07:32
“丝瓜虽与肉豆无法分辨,但丝瓜是丝瓜,肉豆是肉豆,这是永远不会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丝瓜长出好的丝瓜 ...

也因为不太好,王老师一语中的,才觉得心里舒爽了,生活永远是文字的先导。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8 09: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读了,引经据典而又生活滋味浓郁,独特的视角,犀利思想隐藏在温婉的文字背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8 09: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让那些所谓专家来给老师这篇文章打分,估计能打多少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09: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止于水 发表于 2015-6-8 09:05
细读了,引经据典而又生活滋味浓郁,独特的视角,犀利思想隐藏在温婉的文字背后。

赵小青对“豆棚瓜架”的解读,可能是一种误读。是她中学生水平的望文生义。提醒一下,免得谬种流传。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09: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玩月楼主 于 2015-6-8 09:59 编辑
云止于水 发表于 2015-6-8 09:05
细读了,引经据典而又生活滋味浓郁,独特的视角,犀利思想隐藏在温婉的文字背后。


哈哈,那些所谓专家,首先注重的是思想正确,估计我这篇文章顶多得30分。
再说,我写的这篇是考生写考生,有点小说性质,他们一看或许会蒙的,说不定只给20分或更低。
哈哈,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