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店:黄丰年 题记:我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将12月13日作为被日本帝国主义者屠杀的南京三十万同胞为全国公祭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其间犯下了滔天罪行,屠杀国人令人发指,谨以此文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怀念被屠杀的千千万万同胞! 一个堂记引出的悲惨故事 ——写在南京大屠杀公祭之际 最近博山区石马镇南沙井村民、教师黄炳文在清理自家的老屋时,在屋的梁上发现了一卷古老的地契、房契等原始文书资料,其中有一本泛黄的用道林纸订的账簿,(长20厘米,宽15厘米)封皮上的红色帖子有“竹逸堂记”,旁边注有“钱粮总簿”的字样,大概是清代同治年间。 “竹逸堂”是黄炳文曾祖的堂号。那时城里乡下的家族都有自立“堂号”的风俗。他们或者刻在匾上悬挂在门庭之上;或者镌刻在家具上,或者印在布袋、搭袋及衣帽服饰上,作为本族的对外使用及宣传标识。它是当时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也沉淀了像如“同仁堂”、“日升堂”、“谦益堂”、“四知堂”等不少的传闻轶事。 看到这个名为“竹逸堂”的堂号却引出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那是在1940年日寇占领了博山莱芜等地,实行了残酷的“三光”政策,镇压抗日力量。蹂躏国人,力图建立他们的“王道乐土”,“大东亚共荣圈”,到处修碉堡,垒折断线,培植网络汉奸势力,涂炭生灵,犯下了一桩桩滔天罪行。 我的家乡南沙井村是一个小山村,地处博莱边界,也同样受到了北边的石马,东边的北博山,甚至四十多里外的博山日寇地扫荡,百姓天天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 这村五十多岁的黄振河、于太福都是老实巴交的庄户人。上有老下有小,迫于全家的生计,他们两个合伙做了点卖盐的生意,每天用小毛驴驮着盐在乡下走街串户卖盐。就在这年的阴历五月的一天,他们两个还是一如既往的装上盐到稍远的莱芜新泰一带的乡下卖盐。当走到莱芜苗山西的一个叫见马庄的地方,突然有一伙举着太阳旗,有的骑着马,后面跟着一大伙人,从他们的后面赶来。他们停下脚步一看,原来是鬼子汉奸向他们奔来。于是他们两个便紧张地离开大路,想到附近一个陵地柏树林中躲避一下。这一拐弯不要紧,引起了鬼子的注意,认为是八路的便衣密探,于是将他们包围起来,并开枪射击。在一阵激烈的枪声之后,这两位老实巴交的庄户生意人便倒在了血泊中。日寇汉奸走近一看两人确实死了,就把毛驴与盐一起掠走。 过了两个时辰,附近的村民看到日寇扫荡已离开,从野外纷纷回到家中,当有人路过陵地时,发现倒在血泊中两具尸体,经过辨认不是本地人。因为天热,又是在外地,他们想到这两个人遭了如此大难,而家中可能什么也不知道,得赶快与家人取得联系。不知是哪里人,又没有线索。于是村里有些好心人,打算不管怎样要想办法联系到他们的家人。没有线索怎么办?有一个细心人在尸体不远的草丛里发现了一个蓆角帽,上面用毛笔写着“竹逸堂”三个字。于是他们想到这可能就是其中一位死者家里的堂号。于是他们分成几伙,拿着这顶蓆角帽或者写在纸上,分别从各个方向沿路进行打听。当向东的一伙两人拿着这顶蓆角帽挨村打听,让村民辨认,都说不知道。这些好心人不辞辛苦,不怕天热口渴,继续向东走。过了一天当来到距出事地点四十余里与莱芜交界的南沙井村时,一进村他们就用这顶蓆角帽与堂号让村民辨认。当黄氏家族的人一看这是黄奉勋家的堂号,这个写着“竹逸堂”的草帽,就是他的长子黄振河的帽子。前一天他和于太福一早就赶着毛驴去卖盐了,莫不是是他遭了难? 当他们听到来打听的人说完原委之后,黄振河、于太福两家人就顿时炸了锅,全家人哭作一团。当他们诚恳谢过两位联系人后,黄、于两家的族人抬着门板,在时任青年团长秦宗宜的带领下,一道跟着联系人前去四十里外的见马庄运两人的遗体。当他们到了两人遇难的陵地时尸体已出现腐烂的迹象。于是他们谢绝了这两位联系人与村里的长老,各自抬着尸体一路痛哭返回南沙井。此时全村笼罩在一片悲痛的气氛中。在族人及庄里乡亲的帮助支持下很快安葬了这两位遇难者。 这就是南沙井建村历史上一起重要的事件,更是日寇侵略中国,对全中国人民犯下的有一桩罪行。三十年多后的1973年整理南沙井村史时,作了郑重的记载,让后人记住日寇汉奸这一罪行。 现在试想当时没有那顶标有“竹逸堂”字样的蓆角帽,家人还不知他们在外遭了如此大难。 这就是一个“堂号”引出的悲惨的故事,引出的国恨家仇,我们后人永远不能忘记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 2013年9月22日
|